现代金控:政策对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19-01-23
        随着大数据战略的实施,金融行业数据呈现爆发式、几何级增长,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程度不断加深,对存储安全性、容灾机制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人为或管理上的疏忽,都会带来信息泄露。
 
  在信用风险方面,网络技术使金融服务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加大了交易双方身份识别的难度,虚假或不完备的产品信息使用户蒙受损失。
 
  在安全风险方面,新的支付方式、业务流程带来了新的风险,传统金融的安全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安全需求,黑色产业从业人数众多,且有专业的安全攻防能力,电信诈骗、信息泄露、盗刷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从中国央行成立科技委员会;很多协会成立金融科技专委会,中国网信办成立金融科技创新联盟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表明,金融科技越来越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受到了重视。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很多问题,人们慢慢倾向于用科技金融代替互联网金融,虽然其间存在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但应强调金融科技回到科技本身对金融变革的促进作用,殊途同归才是正确趋势。
 
       怎样来理性认识金融科技的创新趋势呢?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澄清,仅就金融科技(FinTech)本身而言,有人说金融科技就是纯科技,不涉及金融自营业务。但现在业界慢慢接受了科技金融的概念,金融科技是指科技对金融产业链、金融功能带来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这是金融科技的概念。同时,科技金融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科技金融在国家政策以及制度层面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更多是指金融支持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由此出现了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科技信托等约定俗成的国家政策层面概念。蚂蚁金服提出要做TechFin,而不是FinTech,好似概念越来越乱,但TechFin就是提供金融科技技术本身的解决方案,做的还是技术本身。
 
        进而,谈到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人们想象的都是新金融,但新金融可能和以往的概念不同。因为技术带来了一些重大变革,那么技术跟金融怎么样来影响到它呢?我总结为两个路径:一是从新经济到新金融,虽然新经济的范畴和边界并不泾渭分明,但其本质上与新技术变革密不可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技术是重要的源泉,并且通过促进组织创新、专业化及生产创新等,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分工模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带来了种种的数字化经济。虽然现在对于滴滴专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器逐渐有了一些争论,但这些毕竟是整个新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模式。随着经济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对应的金融需求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信息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可能会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架构与企业边界,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小规模、网络分工、智能便捷的经济形态。当人们处于大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大资本、大IPO、大额银行信贷支持,然后在慢慢成为小而美模式的过程中,也需要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新技术通过促进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探索,可以带来全新的消费与就业场景,间接递增国民福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从需求层面给金融发展与演变带来深刻影响。
 
        二是对金融要素的直接冲击。例如传统金融部门之所以需要专业化的中间服务,就是有效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费用、规模经济等问题。而各类新技术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制约,提高效率并使风险可控,也可能带来分布式交易机制的新挑战,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文化等。也有很多功能,比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息、风险管理等功能。新技术使得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金融改变了原貌。银行不是传统的银行,证券不是传统的证券,未来的功能是进一步融合,这些是新技术对于金融本身直接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影响呢?金融本质上就是一个处理特殊信息的行业,当信息的传递价值交换方式发生变化之后,过去的金融要素边界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可以发现,新技术与金融各要素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很多目前看到的金融创新热点,实际上自20世纪末的信息经济飞跃时代就已经呈现出萌芽。网络银行、智能投顾、线上交易、RegTech(在金融监管中运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支撑的经济理念等,无一不体现出新金融以不可否认的技术驱动了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全能银行服务链条包括客户关系、零售和商业存贷款以及一系列货币、资本批发市场的众多活动,FinTech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都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支付结算主要采取现金、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汇方式。FinTech公司则借由“数字钱包”或“电子钱包”来提供大规模的国内与跨境支付服务,虽仅有少量结算收入,但借助交易所收集到的全部数据,公司就可向客户兜售非银行产品和服务。新型发展模式加上希望规避监管,使得FinTech公司无意涉足常规银行业。
 
        传统银行业以构建客户关系作为发端,而现在这一历史特性也正在悄然改变:客户可通过电子聚合器来比较价格并交换服务,依靠智能投资顾问的数学运算获取投资建议。随着客户越来越愿意将其投资决策委托给机器,其资金及贷款也更易于与最优利率相匹配。如果公共政策举措和新技术能够结合并创造出普遍适用、持久和可靠的数字凭证,那么这些流程将会更加顺畅。
 
        在零售和商业银行领域,FinTech公司通过提供新的借贷平台,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一些G20国家,新型商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批发银行和市场已经从中间交易(即交易商通过语音或电子方式)发展到非中介、完全电子化的交易。数学算法和多边交易场所的增长导致了高频交易的出现。本世纪初期,高频交易规模尚小,但目前已发展到分别占股权和外汇交易量的75%和40%。
 
        分布式账本等技术或将促进批发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领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符合监管合规性要求。这些进步可节省数百亿美元的成本,并改善金融体系的弹性。
在分析金融技术运用及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时,G20当局需要牢记的公共政策考量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要解决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诸多行为问题,如客户适用性、反洗钱和打击资助恐怖主义等。监管机构要努力确保财务咨询和服务标准得到遵守,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得到保护。
 
        第二,具有更大包容度和更多竞争力的双重特性必须能够体现出数字身份的价值。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中,仍有数十亿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银行服务,仍有部分国家被隔离在全球金融系统之外。新技术或可提供解决方案,如生物识别和密码学已被用于验证客户身份,从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尽职调查成本。
 
        第三,必须重视数据保护等基础性问题。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依据完善的法律监管框架,保护并使用其客户数据;相比而言,社交媒体公司则定期收集却时常共享客户的海量信息。未来,FinTech还将从更广泛的渠道汇总、共享数据,但对于是否应该搭建数据管理的适当框架,人们仍争论不休。
 
        FSB通过识别与新型、现行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相关的风险,来评估FinTech的发展将如何影响金融体系和市场基础设施的弹性。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即使是不同机构的相同行为,只要是危害到金融稳定,监管部门就应该统一处理。不能仅仅因为它是新事物就被区别对待,也不能因为它游离于监管范围外就意味着必须被纳入监管。
 
        目前,为解决支付创新带来的监管问题,英国行为监管机构已经先行一步,原因在于:一方面FinTech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没有推出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这些提供商尚未达到系统性的级别。展望未来,当虚拟货币和FinTech提供商加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后,它们或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银行支付服务和支付系统。这种多样性有其积极意义,毕竟现行的分层化和高度集中化的系统已经出现了单点故障风险。同时,监管机构需要监测集中度的任何新变化。正是基于这种认知,英国《数字经济法案》建议将支付系统的定义拓宽至银行之外,以涵盖每一家系统性重要机构。
 
        支付结算与客户关系的变化对金融稳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虽然FinTech有利于常规银行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效率和丰富客户选择,但客户界面和支付业务的放开可能也标志着全能银行业的终结。另外,如果全能银行零售资金来源不够稳定、长期客户关系较弱,那么其存款波动性和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增加。客户关系的淡薄也使得交叉销售无法深入,最终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整个金融体系虽不一定面临风险,但银行的审慎标准和处置机制都将需要调整。——金付通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