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控: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作者:现代金控 编辑:现代支付 时间:2023-07-11
        资管新规对非标债权投资、产品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统一杠杆水平、合理设置过渡期等条款进行修订。我国从事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从管理资产规模看,银行在资管行业中处于核心地位,银行资管产品主要由表内外理财产品构成,主要对接债券、股票、货币基金和非标准类债权等资产。在资管新规推出的背景下,银行经营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理财业务不断转型。第一,理财产品规模高增长态势发生变化。截至2018年6月末,11家上市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3.9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0.8%。2009~2016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化增长率高达48%。第二,理财产品短期化特征发生变化。2018年1~5月,银行新发行3个月以下理财数量占新发行理财数量的43.5%,较2017年全年下降9.1个百分点。第三,保本理财占比不断下降。2018年5月,银行发行非保本理财数量占比升至79.0%,较2018年1月提升13.3个百分点。第四,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速较快。2018年5月,银行新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91只,环比增长54%,同比增长111%。第五,理财收益率趋降。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降低无风险收益率。同时,资管新规对非标和期限错配采取了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理财产品期限溢价和信用溢价不断下降。2018年5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78%,较2018年1~4月平均值下降0.08个百分点。
 
  二是高成本负债占比提高,驱动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资管新规限制了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的资金运作链条,银行需通过表内高成本负债对接理财产品增速下滑分流的资金。考虑到收益和投资方式的匹配,银行体系使用的高成本负债主要包括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及同业存单。截至2018年6月,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和同业存单余额分别为9.2万亿元和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6%和11.4%,同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仅为8.4%。高成本负债快速攀升,拉高了银行负债成本。2018年上半年,21家上市银行平均计息负债成本为2.47%,较2017年下半年上升了0.18个百分点。计息负债成本上升倒逼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截至2018年6月底,26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中贷款占比为52.04%,较上年同期上升1.7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银行体系的证券投资占比有所下降,2018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六家银行生息资产中证券投资的日均平均占比为19.0%,较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匹配负债端的高成本,银行减持收益较低的利率债和风险成本较高的低等级信用债,高等级信用债成为银行抢夺的优质资产,这一点可以从高等级信用债快速下降的到期收益率中得到印证,截至2018年6月末,5年期3A级公司债到期收益率为4.71%,较3月末下降35个基点,较2017年末下降69个基点。
 
  三是推升净息差和利息收入改善,非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的趋势发生变化。资管新规使银行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减少了低收益证券配置比例,再加上4月份的降准效应,2018年上半年,银行业净息差明显改善。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为2.12%,环比上升4个基点,同比上升7个基点。净息差改善对利息净收入增长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18年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银行共实现利息净收入14246.15亿元,同比增长6.4%。近年来,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11年第四季度的19.3%升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26.6%,与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理财业务主要产生管理费收入,计入银行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受资管新规影响,2018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管理费收入明显下降,这导致非息收入占比明显下降。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为23.92%,环比下降0.5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四是资金回表力度加大,资本压力凸显。资管新规加大了非标融资的监管力度,使相关融资方式回归银行表内,银行体系提供资金支持的资本占用明显上升。截至2018年6月底,11家A股上市银行的表内外风险暴露规模合计为148.84万亿元,其中表外风险暴露为12.2万亿元,占比为8.2%,该比例较2017年同期下降0.23个百分点,较2016年同期下降了0.49个百分点。资管新规回表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量表外理财对接的非标资产由于不满足期限匹配等监管要求,需要银行通过表内资金对接,如贷款、购买信用债等;二是银行表内应收款投资等科目通过嵌套对接非标资产,在原来未穿透情况下,这些非标资产的风险权重一般为20%或25%,资管新规推出后,表内资金对接的非标资产被穿透,将根据风险本质计算风险权重,有些资产的风险权重高于20%或25%;三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增资金面临回表,资管新规抑制了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银行表外渠道向市场提供资金的方式,新增资金需求将更多地通过资本占用更高的信贷资金满足,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资本需求。截至2017年末,银行表外理财对接非标资产规模为4.8万亿元,表内资产对接非标规模在15万亿~20万亿元(不考虑重复计算),考虑到过渡期到期时表外理财对接的存量非标规模已不大,部分表内资金对接资产前期已被穿透等因素,前两种机制产生的效应整体有限。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机制产生的影响较大且会持续发生,它是资管新规回表效应的主渠道。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3.57%,环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资本补充压力不断显现。
 
        银行资产管理主要分为3大业务:通道业务、理财业务和委托投资业务。其中通道业务主要包括银信、银证、银基和银保通道合作业务,主要是银行受到监管指标约束和政策限制,没有相应的存款和资本做支撑发放贷款,或不得向受限行业、政府融资平台等直接发放贷款,为此转而通过理财产品的形式“吸储”,之后用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认购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发行的资产管理类金融产品,而这个金融产品的投向正是那些受限的融资对象。
 
  委托投资业务是指委托人在受托行开设同业存款账户,存入同业资金,签订同业存款协议和委托投资协议(抽屉协议),另外再签订一份委托行的投资指令,受托行按照委托行的指令,以受托行的名义投资于委托行指定的金融资产,包括直接投资信托计划和定向资管计划等,也可以投资于间接金融资产,如信托收益权、存单收益权、票据资产等。
 
  理财业务是银行资管业务的核心,然而在现阶段实际操作中,理财业务普遍背离“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资管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力军,净值型产品冷清。2016年全年共有59家银行发行了829只净值型理财产品,市场占比非常低,仅有0.58%。2017年全年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有1183只,虽然有所增加,但无论是发行银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量,净值型产品和预期收益型产品都存在巨大差距。然而从资产管理的角度讲,净值型产品由于不需要银行信用兜底,更符合资管的本质。
 
  (2)“通道为王”,影子银行盛行。随着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监管的严格化,商业银行为寻求规模继续扩张,逐渐形成了借助“通道”实现放贷出表的挪腾模式。具体来讲,银行利用理财资金,通过券商、信托等机构,间接将资金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于是券商、信托等机构就成为了影子银行,也是银行成功放贷,实现资产出表,进行监管套利的通道。这种模式体现的是带有浓厚银行烙印的信贷文化,而不是理财作为资管主要组成部分的资管文化。
 
  (3)产品设计能力有限,大规模进行委外投资。虽然在形势上银行理财种类繁多,但本质上同质化十分严重,这也反映出银行在资产管理能力上的薄弱。许多发行理财的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城商行,缺少出色的投研团队,在产品设计、风险梯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很多银行将大量理财资金委托给券商、基金等投资能力较强的机构,甚至从项目调查、风险审查再到投后检查都全权交出,严重背离了资管本质。
 
        未来要切实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通过股票、债券融资缓释资管新规实施后资金回表压力。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和相应监管措施,创造稳定的资本市场运行环境,营造和谐的二级市场投资氛围,为融资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推动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业务发展,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加。
       以上文章来源:

(敬告:以上内容仅为文宣文章,不代表官方数据与立场,仅作参考,任何疑问请通过官方微信、电话沟通为准!)